訪談結束,我有一種空虛感,因為我不覺得今天有獲得理想中的收獲,後來想想,可能因為我太拘泥於問卷的那些題目,總覺得丁組長還有好多問題沒有回應,可是我們己經擔誤組長將近30分鐘的午休時間,所以只好在感謝中劃下句點。
我努力的回想組長所講的一些話,這時才覺得,有些話真很受用,難怪離去時,同學頻頻向組長表示「我今天收獲很多」,可是那個時候,我的腦袋還在想「我還沒找到我的收獲在那裡耶」
一開始,丁組長就介紹自己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下踏入身障這個領域,這是和她原先想要從事的青少年、兒童領域不同。
這點讓我想到,是不是我到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機構的服務區塊是不是我原本所希望的?如果不是,我該怎麼去克服,因為一個不喜歡案主的社工員是沒辦法站在專業的角度去幫助案主的。
丁組長強調,就算我們不踏入這個行業,也要把所學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我也很認同,之前在廣播聽到一段話,主要的意思是說:要把英文學好,就要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任何題材都可以適用,身邊的人、事、物,儘量採用英文單字來描述,這樣就可以學得又快又好了。
我剛學倉頡打字也有這種情況,路上的招牌、公車站牌的文字、甚至電視螢幕上的文字..,都會被我「走火入魔」練習倉頡拆碼,如此一來這個技巧就溶入我的意識,變成不用經過大腦就可以反射的動作。
所以應用在日常生活是很棒的,上星期有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她從二專畢業就一直準備公務人員的考試,可是,她最近也有「再升學」的想法,她的心情很矛盾。若繼續升學便要放棄這幾年的努力,我跟她談了一下,分享了我再回到學校的心得及改變。
後來我想到丁組長講的那些話,我轉述給那位朋友:「如果妳一直原地踏步,就代表妳的計劃需要更改了」,坦白說,在說這段話的同時,我並沒有要改變她的意思,但她聽完之後,她給我一種「找到答案」的感覺。
她口氣不再那麼無助,我不知道在當時,她想到些什麼。後來我就順水推舟,鼓勵她改變,希望經由和我的談話,她可以更確定她要的是什麼。給予朋友這樣的協助,我覺得很值得,社會工作真的是一個「助人」、「自助」的工作。
在訪談中,我漸漸知道社會工作的艱難,它的艱難不僅在工作本身,更重要的是工作員自己的價值觀、認同感以及熱情。價值觀和認同感是我目前無法體會的,但就針對熱情,我真的有所感觸,之前有從事服務性質的工作,所以我知道,在服務人群時,熱情是很重要的。
它是一種支持,它可以讓妳看待每一個人都是「紅色」的,都是和善的,都是值得幫助、接觸的;但是,當妳失去熱情,妳所看到的每一個客人都是「灰色」的,妳根本不想去接近她,就算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也只是做做樣子,沒辦法發自內心,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就如同丁組長所說的「個管的工作員,流動率很高,因為工作員在後期都會降低熱情,冷漠地對待案主,導致不喜歡這項工作」。所以降低熱情也降低了妳的熱忱!
個案工作的方法雖然很多種,但是它不是死板的「連連看」遊戲。也就是說,相同遭遇的不同個案是不能用同一套的工作方法來解決的,社會工作強調案主的個別性,而社工員的處遇則需要經驗的累積,才能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所以丁組長說『做中學、學中做』,資歷13年的她,都謙卑的說「她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這種態度也是我們該學習的。
雙月份都有為期一天(第一週的星期六)的在職訓練、每年2次的連繫會報、年底的家長會談,這個行業嚴格要求工作員的成長與充電,恰巧我就是害怕停滯的人,所以這樣的職業文化我很喜歡。
最後丁組長提到「她最害怕工作員自以為學會了,而離職」,這一段話刺進了我的心,雖然說,我每一次離職都有正當性,但多多少少也有自以為學會的成份,這一段話,我會自省,丁組長謝謝妳,我今天收獲真的很多,相信這些對我的往後也很受用。
※ 客觀=主觀+專業知識的判別
※ 同理心≠同情心
※ 堅持留下來的理由,自己去找答案
若玲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