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701_resize.JPG 

就理論上,容易被其他家庭成員影響的那位,係指自我分化較低。

實務上,常看到好心的姐姐,為了照顧失能的弟弟(也有其他組合),把自己的家庭、財富,和其他親人的關係,甚至自己的生命都差點賠進去(壓力太大,自殺未遂),

但最後換到是失能弟弟更無能的回饋。

在這個過程,姐姐從心甘情願變成心力交瘁,歸咎於姐姐扛起了失能弟弟的人生,背負過多的責任,而這時最好的方式,是讓姐姐學習在理智及情感均設定適當的界線(提高人我界線),並量力而為,把責任還給該負責的人。

至於失能的弟弟能負什麼責,就交給專業人業評估並和失能的弟弟晤談才能確知。

個案無法成為獨立個體,有可能有人過於保護個案,也有可能是個案太依賴某個人。

這也提醒我們,得要找出那個重要他人且和她一起工作!


關於作者-李佩玲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

國家高考合格社工師,執照號碼新北社工執字第101044號。

曾任身障機構社工員、新北市身心障礙者家庭資源中心社工師、社工督導。

修習過臼井靈氣、塔羅牌、療心卡、夢想實踐卡、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家族系統排列。

(歡迎分享,引用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佩玲 的頭像
    佩玲

    幸褔手心實驗室

    佩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