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2113.jpg 

Bowen是家庭系統理論的發展者,他指出家庭是一個「成團的情緒體」,家庭內同時存在兩股力量,一是尋求歸屬,另一是尋求個體化,理想狀態的家庭關係處於這兩股力量的平衡。

Bowen的理論有下列八個主要概念,說明如下:

1.自我分化 

所謂自我分化乃是區分理智與情感歷程的能力,分化高者不受情感引導,理智高但非無感情,而是不被瞭解的情緒所驅使分化,目標是追尋二者的平衡,即為家庭歡樂又不過度涉入家庭情緒。

自我分化有三種涵意:

  • 個體與家人間的黏著程度:成熟家庭成員間在感情上是分化的。
  • 個體自我情感與理智功能的融合程度:未分化者,生活是由感情主宰,是自動化的情感反應;分化者,二者是獨立的,是以理性判斷來運用情感或智性。
  • 自我成熟程度:分化者有real self,有自我信念,who am I、 what I do;未分化者憑感覺形式,行為受他人影響,是一虛假自我,對自我沒信念。

2.三角關係

Bowen認為家庭情緒系統的基礎是三角關係,家庭融合程度越高,三角關係就越強烈、明顯,當二個家人關係的焦慮升高時,就會將一個容易受傷的第三者牽扯進來,以稀釋焦慮,家庭中分化最差的人特別容易受到三角關係的傷害。

我的解讀是,本應兩個人要面對面處理的事情,卻拉了「第三者」進來當作潤滑劑,或當作逃避的理由,像是父母吵架要小孩當傳話筒、婆媳問題男人得夾在兩個女人之間這類的。


3.核心家庭情緒系統

人們會選擇相同分化程度的人成為伴侶。

這個觀念對我影響很大,課堂老師的講解是,

若我自我分化是1/4,我就會吸引或選擇自我分化1/4的男性,接著後代的自我分化會變成1/16,而1/16的後代就會吸引1/16的伴侶,在歷代稀釋的情況下,就會生育患有精神疾病的後代,從此我被內灌一個指令,要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才能和相同分化程度的人成為伴侶。


4.家庭投射歷程

係指自我分化不佳的父母,將本身的不成熟投射或傳遞到孩子身上的過程。此種投射歷程,便是透過「父親-母親-孩子」的三角關係來進行傳遞,可能因而降低孩子自我分化的程度,或間接地傷害了孩子的情緒。

如上例,若自我分化1/4的我和自我分化1/4老公將生出自我分化1/16的孩子,降低孩子自我分化的程度。


5.情緒截斷

若家庭關係的情緒張力太大或過份糾纏,當事人無法承受過重的情緒壓力,便想脫離家庭的束縛,這種想像中的自由稱為情緒截斷。

情況較輕時,當事人與家人交往會偽裝或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如短暫的拜訪或電話聯絡,而且傾談的內容通常不涉及個人情感的需要。

情況嚴重時,不但心理上分離,地理上也分離,會搬遷、離家出走,甚至切斷與家庭的實際接觸。

Bowen 認為這只是從未解決的情緒束縛中逃走,而非真實的解決。活在高度焦慮和情緒依賴的家庭會使當事人出現情緒截斷的情況。例如,一位母親非常嚴厲管教或過份依賴孩子,孩子長期活在壓力下,長大後對情感付出產生恐懼,在人際關係中容易抽離。(摘自心暖心輔導中心)

課堂舉例,有些子女認為搬出去或結婚就能遠離原生家庭,但拉開空間距離並不同等拉遠心理距離,有些人離家後才發現仍深受原生家庭影響。


6.多世代的傳遞過程

經家庭投射,三角化歷程,孩子亦分化低,長大後找分化低之配偶。若自我分化升高,就可減少那樣的命運。


7.手足位置

Toman 所認為的,個體的人格會受其在家庭之手足地位與出生序所影響。一般來說,出生並成長在同一家庭的小孩,在個性與人格上還是存有很大的個別差異,而Toman 的假設是說,因為每孩子的出生序不同,所以會發展出不同的人格特質。所以在選擇婚姻的另一半時,若是選擇與自己手足地位相近的人,則婚姻成功的機會愈大。


8.社會退化

社會亦如家庭般可能具有未分化焦慮情緒,在融合與獨立間衝突,社會的分化程度愈來愈低,無法以理性判斷。然而,在社會長期陷在重重的壓力下時,就會減低了社會的分化功能,使社會產生退化的現象。因此,社會必須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有獨立自主的分化程度,才能使其不受情感所左右,而以理性的思考方式來決定事物。

部份文章摘自淺談Bowen家庭系統理論/劉春錦


關於作者-李佩玲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

國家高考合格社工師,執照號碼新北社工執字第101044號。

曾任身障機構社工員、新北市身心障礙者家庭資源中心社工師、社工督導。

修習過臼井靈氣、塔羅牌、療心卡、夢想實踐卡、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家族系統排列。

(歡迎分享,引用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佩玲 的頭像
    佩玲

    幸褔手心實驗室

    佩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